學名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發音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大彈塗魚
by: 薛孟旻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大彈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彈塗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跳、花條、彈塗魚、海免、石跳仔、跳跳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西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Apocryptes chinensis,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 Gobius pectinirostris   
參考文獻   Hsieh, H. L. etc. 197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56666 ASIZP0056796 ASIZP0060668 ASIZP0078390 ASIZP0078391 ASIZP0078392 ASIZP0079242 ASIZP0080105 ASIZP0080541 ASIZP0807159 ASIZP0807160 ASIZP0807161 ASIZP0807469 ASIZP0917159 ASIZP0917160 ASIZP0917161 ASIZP0917469 NMMBP00816 NMMBP02661 NMMSTP00760 NTMP0856 NTMP0982 NTMP1042 NTUM02318 NTUM06330 NTUM06331 NTUM06365 NTUM06366 NTUM06367 NTUM06368 NTUM06369 NTUM06383 NTUM06384 NTUM06385 NTUM06386 NTUM06387 SU18281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2-08,Chia-Hao Chang,CO1,100% 2015-12-08,Chia-Hao Chang,CO1,100% 2015-12-08,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 , 23~25;臀鰭I , 23~25;胸鰭18~19;縱列鱗90~105;橫列鱗20~22。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平直,尾柄高而平直。眼小位高,背側位,互相靠近。吻圓鈍,大於眼徑。口大,近平直,上下頜牙各一行。體及頭部被圓鱗;前部鱗小,後部鱗稍大,無側線。背鰭兩枚,分離,第一背鰭較高,基底較短,硬棘皆呈絲狀延長,以第III棘為最長;第二背鰭基底長,最後面的軟條平放時可達尾鰭基底;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型;胸鰭短而尖圓,基部具臂狀肌柄;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而尖圓。體背側青褐色,腹側淺色。第一背鰭深藍色,具許多不規則白色小點;第二背鰭藍色,具4列縱行小白斑;臀、胸及腹鰭皆為淡灰色;尾鰭灰青色,有時具白色小斑。(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河口區及紅樹林的半淡鹹水域,以及沿岸海域的泥灘水域。多活動於潮間帶,退潮時借胸鰭肌柄於泥灘爬行或跳動覓食;漲潮時則躲於洞穴中。皮膚可做為呼吸的輔助器官,所以只要保持身體的濕潤即可長期離開水面。其活動速度快,但易受驚嚇,會很快跳離,甚至躲入水中或洞穴裡 。領域性強,對於同類物種或其他物種(如招潮蟹)入侵其領域範圍時,牠便張大口並開展背鰭及尾鰭,以便威嚇及驅趕入侵者。雄魚於求偶期間亦會開展背鰭及尾鰭,併會跳動於泥灘中,展開一場華麗的求偶舞。雜食性,以有機質、底藻、浮游動物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沿海。臺灣產於北部及西部沙地沿岸。 

漁業利用

重要之經濟性食用魚類,常與中藥一起燉煮,肉味極鮮美,是上品佳餚,有明目補身之效。唯不易捕捉,主要漁法是陷阱與手釣,近年西南部有人工養殖,尤以北門鄉為甚。全年皆產。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